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小鴨鴨的冒險

有一天小鴨鴨跟鴨媽媽一起去散步

小鴨鴨不小心從鴨媽媽背上掉下來

媽媽沒注意到繼續游

小鴨鴨要怎麼辦呢......

小鴨鴨下一步會怎麼做呢??

波濤洶湧、千奇百變的故事就要開始啦!

組員:黃偉豪、侯宏億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包浩斯/Bauhaus

現代建築的助產士——包浩斯建校90 Ulrike Knofel
「包浩斯」(Bauhaus)一詞是著名建築師葛羅匹斯生造出來的。Bauhaus由德文BauHaus兩個詞根構成。Bau為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

仍然有深刻影響的文化奇跡

1、在德紹的「包浩斯學校」,由德國建築師華特葛羅匹斯設計。這個著名的學校是他的藝術家的社會作用的烏托邦觀點的體現。
今年是建築學歷史上著名的「包浩斯學校」(Bauhaus)建校90週年,從東京到紐約都舉行了紀念性的展覽。「包浩斯學校」由年輕的建築師華特葛羅匹斯(Walter Gropius)建立,他希望為未來製造產品,並且創造一個更加合理的社會。
在失望和沮喪的時代,經常有一種對有超凡能力的偉大思想的需要。在1919年,德國建築師華特葛羅匹斯把緊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的悲慘時期看作「世界歷史的災難」。他的回答是一種大膽的,然而令人驚訝的務實的烏托邦幻想——「包浩斯學校」。通過建立這種新型的藝術學校,他致力於創造一種對今天仍然有深刻影響的文化奇跡。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華特葛羅匹斯對使用玻璃創造明亮的空間感興趣。這是他於1911年設計的一家工廠。在戰後,他希望回到藝術作為一種商業的概念。
今年是「包浩斯學校」建立九十週年。各地舉行的一系列的活動和展覽提醒我們:沒有「包浩斯學校」,今天世界的建築和設計將完全不同。
華特葛羅匹斯在35歲的時候,決定回到傳統——並且是非常老式的傳統,他還尋求承擔社會責任。1919320日,他向德國魏瑪市政府提交了建立一所學校的申請書。412日,他收到了建立「魏瑪國立包浩斯學校」(National Bauhaus in Weimar)的許可證。同時,葛羅匹斯寫出了一個簡短的宣言。這標誌著世界範圍的一場審美變動的開始,簡單地說,是一場真正的革命的開始。
3、現代派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也擔任過「包浩斯學校」的校長。這是他設計的位於斯圖加特的「威森霍夫現代住宅」(Weissenhof Housing Project),顯示了他的「烏托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結合。
從一開始,「包浩斯學校」就被證明一個令人激動的藝術學校,是一個想接近真實生活的學校,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研究機構。學校董事會,由葛羅匹斯的朋友組成,不久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並且,在學校的指導教師中,有一些重要的畫家——例如約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里昂內爾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瓦西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和奧斯卡斯萊默(Oskar Schlemmer)。
著名畫家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經是,「包浩斯學校」的第三任校長。他的事跡,繼續是建築史上的傳奇。
4、華特葛羅匹斯也為德紹「包浩斯學校」設計教師住宅。畫家瓦西裡康定斯基和保羅克利是鄰居。
今年的「包浩斯學校」建立九十週年紀念活動,慶祝方式將是在魏瑪和柏林、東京和紐約舉辦展覽會,並且出版創紀錄數量的新的書籍。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Modern Art)一直計劃慶祝它的80歲生日和「包浩斯學校」建立九十週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Barr)從「包浩斯學校」得到啟示,在他的博物館集中了許多歐洲現代主義藝術品。
合乎情理地,「包浩斯學校」形成了現代的形象。「包浩斯建築學派」認為,藝術家至高無上的職責是拋棄舊的習慣。「包浩斯學校」的畢業生利斯貝思奧斯特賴克(Lisbeth Oestreicher)說:「包浩斯學派的首要行動,是折毀所有現成的主張——人們突然發現,可以用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觀察生活。」
5、華特葛羅匹斯於1928年離開「包浩斯學校」之後,由漢斯邁耶擔任校長。在德國貝爾瑙(Bernau)的這所學校,由漢斯邁耶和漢斯威特沃(Hans Witwer)在1930年建設,是包浩斯後期設計的一個例子。
現代主義者的的遺產是無可否認的。至今,「包浩斯建築學派」充當了在藝術、設計、建築學和城市規劃中是否屬於革新者的基準。此外,「包浩斯學校」作為一個藝術進步的場所,形成了當代德國的聲譽的基礎和自我形象。
如何發揚光大包浩斯遺產


6、華特葛羅匹斯為自己建造的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對德紹的轟炸中被破壞。
14年的時間內,魏瑪、德紹(Dessau)和柏林,是3所「包浩斯學校」的3個基地。然後在1933年,包浩斯建築學派終於被現代主義者的反對派擊敗。現在,在對包浩斯建築學派遲到的崇敬中,在魏瑪和德紹的校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包浩斯學校」作為一個傳奇故事保存下來,並且,利用1933以後消失的教師和學生的作品保持活力。一個獨立的現代派「包浩斯運動」在以色列發展。上個世紀30年代,「新包浩斯學院」在芝加哥建立,並且,紐約現在是沒有從德國進口的鋼鐵和玻璃審美觀念的不同的城市。最終,當建築師尋求對抗一個變得不同凡響的傳奇時,「包浩斯建築學派」的純粹主義對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活潑的後現代主義就顯得太呆板。


7、匈牙利傢俱設計師馬歇布勞耶(Marcel Breuer)在1926年設計的「瓦西裡椅」(Wassily)。華特葛羅匹斯要求「包浩斯學校」積極涉足技術和工業。
在戰後分成兩個國家的德國,東德和西德都對「包浩斯學校」的遺產提出要求。後來,有批評家指出,這些醜陋的公寓樓和預制安裝的建築物,是「包浩斯建築學派」的「大規模生產房屋的觀點的直接結果。但這些使「包浩斯學校」非神秘化的嘗試,從未真正成功過。
2009年,「包浩斯學校」的週年紀念,似乎是每一個人都在讚美「包浩斯學校」,將這個學校作為一個對以後發展的建築設計有重大影響的實驗室。它被稱為一個巨大的、有趣的工作室,它幾乎是隨便地就弄出一項設計創新,將審美學帶到普通的生活中。但實際上,它非常複雜、矛盾,比它的名聲更突出。
由德國建築師華特葛羅匹斯完成的真實的業績和他的支持者,承認和暴露了建築與設計的社會政治和道德的力量。他們希望運用「一般的條件」發揮「有效的影響」,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並且讓所有這些變成「全體人民關心的東西」。


8、在德紹的「包浩斯學校」內景。這幢建築物現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單「。
作為政治上的建築學概念,也是「包浩斯學校」的一種概念。因為它具體地設計生活環境,並且會引起爭議和反對。
當然,使世界變得更好的願望,現在經常被認為是有缺陷的。但也許正是回到這種原創的精神的時候。「包浩斯學校」的繼承者——「包浩斯德紹基金會」(Bauhaus Foundation Dessau)和「魏瑪包浩斯大學」(Bauhaus University of Weimar)可能會很好地繼承「包浩斯學校」的創新方法和創新精神。
至少在德紹,這個週年紀念被用來作為一個新的開始。柏林建築師菲利普奧斯瓦爾特(Philipp Oswalt)在3月份將擔任這個週年紀念的導演。他呼籲更多的承諾,並且讓學校與社會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一個精英團體的創新

9、「包浩斯學校」的「極簡抽像美學」有持續的影響。這些椅子是由彼得凱勒(Peter Keler)設計的「紅色立方體」(Red Cube)和由華特葛羅匹斯在1921年設計的「座位51」( Seat 51)。
1919年,幾乎沒有人預期「包浩斯學校」會成為一個有永久魅力的事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藝術界被凍結在心靈的創傷中。那些逃脫戰爭劫難的人艱難地掙錢謀生,未來似乎是政治上激烈,經濟上不確定。
這時,「包浩斯學校」作為一個閃光的希望出現了。德國建築師華特葛羅匹斯考慮到戰前的藝術家放蕩不羈、天真質樸的特點,他尋求設立一個支持畫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基金。按照他的想像,商業是所有藝術努力的基礎。在這個學校裡,他建立了車間,並且稱他的教授為師傅,稱他的學生為學徒和熟練工。
他的目標是將學生的智力、天資和能力結合起來。在「包浩斯學校」創造的所有產品——包括椅子、燈、門或壁畫,似乎包含了自信的核心。「包浩斯學校」流傳到今天的魅力,不僅來源於這種自信,而且來源於這種事實——學校吸引的富於進取心和有成功希望的年青人。
「包浩斯學校」的創立者華特葛羅匹斯的學生是貧窮而飢餓的——這種說法既是真實的,又是象徵性的。他們對生活和知識,對審美的體驗和肉體的愉悅是飢渴的。他們還缺少每一件東西——從工作的材料到服裝到宿舍。這個學校的食堂,在191910月開張,它後來在學校的建築物和種菜的花園中,發展成為學校最重要的地方。儘管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很簡陋,學生和教師都發展了一種巨大的自信。這是一種精英團體的意識,或至少是一些脫離了常規的人的意識。


10、在德國克雷菲爾德(Krefeld)的別墅,由密斯凡德羅設計。在納粹掌權之後,「包浩斯學校」的許多教師和學生逃到美國,並且對現代建築產生巨大的影響。
「包浩斯學校」的學生雷索保特(Re Soupault)說:「我們全都像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任何到這所學校學習的人都宣佈放棄他們的資產階級背景。例如,索保特承認,與她的家庭分開是一種討厭但不得不做的事。
這些做法當然不會給當地居民以好感。魏瑪的居民石感到驚愕的是,「包浩斯學校」的男女在室外裸體日光浴,並且淫亂地交際,甚至生了小孩。
「包浩斯學校」成為一個為年青人提供完全的新的習俗的團體。在最初的幾年,由於瑞士畫家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 Itten)扮演了一種宗教老師的角色,「包浩斯學校」甚至相當神秘。一個遠東教學工作的追隨者剃光頭,並且穿僧侶一樣的服裝。約翰內斯伊頓要求他的學生丟掉「所有的傳統習俗」。


11、在柏林的現代派建築。這幢住房由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設計,現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遺產。
起初,「包浩斯學校」的創立者華特葛羅匹斯試圖用他的對商業的重要性的信仰和他對木材作為一種材料(回到中世紀建築工人的小屋)的偏愛,再插入一種精神到這個工業化時代。然而,這個校長很快拋棄了這些最初的想法和他對過去的理想化。他仍然譴責把純粹的藝術作為一個目標,並且他繼續拒絕為鑒賞家生產奢侈物品。但他也激烈地宣傳根據工業的可能性調整建築和產品的設計。

1923
年,他正式公佈他的座右銘:「藝術和技術——一個新的單元。」(Art and Technology -- a New Unit)。這個「包浩斯學校」校長要求加速,希望戰勝「可能的呆滯」。他抱怨一些「包浩斯建築學派」的成員寧願選擇「回到自然,寧願用玩具弓射擊,而不用獵槍」。
對來自戰前這個機制的力量信仰再度覺醒。它在「包浩斯學校」將走向何方這個問題上引起熱烈的爭論。懷疑論者之一是「包浩斯學校」的教師喬治蒙克(Georg Muche)。他拒絕進入與外部世界的一些因素形成的「妥協的關係」。俄羅斯天才畫家瓦西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幫助創立了抽像派藝術教學,但也遇到了其他的困難。


12、「包浩斯風格」由歐洲的移民「出口」到以色列。例如,位於特拉維夫中心的這幢所謂的「白城」(White City)的建築,是「包浩斯風格」的一個突出代表。
形式和功能、生產和營銷,每一件事都從頭開始。「新」是當時的流行語:新建築、新視覺,還有《新人》雜誌(New Man)。
在這個學校內,「風格」(style)這個概念也是有爭議的,然而它是存在的。當然,顯而易見是「包浩斯風格」。摒除全部的炫耀,這種極簡抽像的建築語彙,是一種理性的、大眾化的表述。從那時以來,現代主義的神話——包括平屋頂、一把椅子的實用邏輯和一把金屬茶壺的實用性。
包浩斯的困境和變動
13、華特葛羅匹斯在美國繼續教書,並且穩固地確立了包浩斯在這裡的榮譽。他正站在他設計的《芝加哥論壇報》大廈的前面。
魏瑪的保守主義者嗅出了破壞和共產主義的氣味。在一個官方聲明中,他們譴責這種「片面的、現代味很濃的實驗和在政治上最激進和活動」。德國軍隊搜查「包浩斯學校」的創立者華特葛羅匹斯的住宅,而形勢變得更加緊張。19253月,事情有了結果,「包浩斯學校」所有的教師被要求遣散。魏瑪的政治環境變得更加國家主義化、更加保守和反動,「包浩斯學校」很難開展活動。
不過,「包浩斯學校」沒有輕易關閉。這個學校在德紹城重新建立,這次它有了自己的現代學校建築物,有了學生宿舍和教師別墅。所有的建築都由葛羅匹斯設計。現在,這所「包浩斯學校」是一所真正的大學。
最終,這所學校,特別是葛羅匹斯,將在建築上的一個重要方面表現自己。這座城市委託包浩斯學校」建設一個住宅區。工業城市德紹似乎是接受「包浩斯學校」的高速動力的一艘理想的船艦。

14、華特葛羅匹斯在馬薩諸塞州林肯市的住房的內部。
但「包浩斯學校」這個群體仍然沒有完全統一。校長的妻子艾斯葛羅匹斯(Ise Gropius)不喜歡這個學校的畫家,她認為他們太超凡脫俗。她在日記裡寫道:「一些人,例如保羅克利和瓦西裡康定斯基完全不注意困難的形勢。他們不看報紙,沉迷在工作室裡。」
這些教師都闊氣地生活在由葛羅匹斯設計的白色教師住宅裡,使康定斯基煩惱的是,每個人都能通過巨大的窗戶看見他的住房。畫家奧斯卡史梅雷爾(Oskar Schlemmer)有不同的憂慮。他說,儘管這些藝術家在他們的別墅的屋頂曬太陽,但在某一天可能無家可歸。

1928
年,當葛羅匹斯離開學校去從事他的建築工作時,「包浩斯學校」開始了一個廣泛的政治化時期。新的校長漢斯邁耶(Hannes Meyer)同情德國共產黨,但不是一個黨員。許多稍後的觀察家認為他太激進。按照他們的觀點,「人民的需要」(needs of the people)的倡導者,不適合進入「包浩斯學校」的知識分子環境。

15、密斯凡德羅研究一幢新的大樓的設計,以容納在伊利諾理工大學的他領導的部門。
對於邁耶來說,在世界經濟危機開始之後,他領導這個學校是一種個人的挑戰。同時,他不得不承認,「包浩斯學校」受到成為純粹流行款式的威脅。這個學校的雜誌編輯嘲笑地寫道:「一家維也納的時裝雜誌建議,婦女貼身內衣不再設計小的花朵,而採用當代包浩斯風格的幾何圖形。」
這種設計風格在邁耶的最沒有意義的,並且是最成功的庇護下,由學校的製造公司開發產品:設計帶形、格子形的圖案、表面有不同的色彩變化的「包浩斯地毯」。
為一個新的更公平的世界創造一種新的美學觀點的最初目標,已所剩無幾。「包浩斯學校」設計的許多非常昂貴,只適合上層中產階級的產品。它應該大批量的生產,設計每一個人都買得起的產品。
當邁耶在1930年被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取代時,「包浩斯現象」已成強弩之末。這個新的校長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一個優雅和完美的教師。但他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社會改革者。這個學校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16、逃離納粹德國的德國建築師,在美國傳播了現代主義建築。包浩斯學派在先鋒派的競爭中勝利地崛起。
納粹黨已經在德紹所在的薩克森-安哈爾特地區增加了勢力。1932年,德紹市議會決定關閉「包浩斯學校」。 「包浩斯學校」轉移到柏林,一年以後正式建成。
「包浩斯學校」的個性的基礎是它的不順從世俗權力。然而,最終,幾個前教師和學生尋求適應新的納粹政權,信奉「技術現代主久」(technical modernism)。不過,其他許多教師和學生移居國外,挽救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學校的名譽。
葛羅匹斯在美國當了教授,幫助建立了國際建築學。1937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來自包浩斯的一個團體現在集中在這個國家。它給人已有堅實基礎的感覺。」

723,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名為包浩斯派概念模型展上,參觀者觀看瑞士藝術家的作品《火之塔》。這場歷時近三個月的包浩斯建築藝術展通過包浩斯建築學派大師及其學生們的作品,對包浩斯建築藝術進行了全面的闡述。新華社/法新



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03.08
美國觀念藝術家鮑德沙里把德國克里費爾德的一棟包浩斯風格的別墅,以「完全裝置」的手法,整理成一件藝術品。圖為經過裝置藝術整理後,別墅的內觀與外觀。
(歐新社)
具有傳奇色彩的包浩斯運動今年屆滿90周年,威瑪、柏林、東京、紐約等地將推出紀念展,並發行數量空前的相關新書。
包浩斯(Bauhaus)是德國國立包浩斯學校的通稱。它是一所前衛藝術暨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1919年由建築師華特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創於德國威瑪,熱潮持續至1933年。
包浩斯學校對現代建築學影響深遠,如今包浩斯不單指一所學校,而是一種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著重於結合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在建築之外,它對工業設計、現代戲劇及美術等領域也都有深遠的影響。
沮喪抑鬱的時代,世人總渴望靈光乍現所迸發的迷人力量。葛羅佩斯當年認為,一次大戰後的慘況是「人類歷史大災難」。為力挽狂瀾,大膽創辦具烏托邦色彩,卻兼顧實用的包浩斯學校,締造文化奇蹟,影響延續至今。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威瑪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葛羅佩斯當時年僅35歲,決定拋開傳統,卻又以絕對傳統的方式,試著扛起社會責任。1919310日,他申請在威瑪設校,412獲准。同時他撰寫了視野廣闊的宣言,宣告全面顛覆美學,也就是真正的革命。

722,由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1922年繪製的玻璃摩天塔巨幅素描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包浩斯90周年紀念展上展出。包浩斯是1919年在德國魏瑪市成立的公立包浩斯學校的簡稱。學校後來改稱設計學院,習慣上仍沿稱包浩斯。作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浩斯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華社記者羅歡歡攝

722,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包浩斯90周年紀念展上,參觀者經過包浩斯設計師們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製造的家具展品。新華社記者羅歡歡攝

722,由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1927年設計的鋼管椅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包浩斯90周年紀念展上展出。新華社記者羅歡歡攝

20090728 來源:東方早報

包浩斯創始人葛羅培斯

 它曾搜羅了一批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它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發源地,它的設計體系曾風靡全世界,儘管它只存在了短短14年。1933年,在當時的校長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勉力維持下寄居於柏林郊外一處電話機工廠改建成的校舍裡的包浩斯,因被納粹政府譴責為非德國的而被強製關閉。而在包浩斯建校90周年之際,它的繼承者帶著包浩斯的1000件作品重歸柏林。
  76年後  包浩斯重歸柏林
  包浩斯如今在另一種狀況下重歸柏林。包浩斯的學生和教師的1000件作品集結在馬丁-葛羅培斯(Martin-Gropius-Bau)博物館,這個名為包浩斯:概念性模型的展覽是史上最大的對於包浩斯的回顧。展覽地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僅因為其建築師(該博物館以建築師的名字命名)是包浩斯創始人沃爾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的叔祖父,也因為其位置正處於柏林牆旁邊和曾經的蓋世太保總部不遠處。
  包浩斯的歷史深深紮根於德國歷史之中。學校建立於威瑪共和國將民主帶入德國的1919年,而關閉於納粹開始掌權的1933年。殘存的包浩斯被分割為三個部分,兩支在它的發源地威瑪和德紹——在鐵幕政治之下的東德,另一支在西柏林。
  這一次回顧和紀念活動恰逢柏林牆倒塌20周年和包浩斯創立90周年。但對於展覽而言,並不一定大就是好,特別是當它被如此多的政治意蘊所牽絆。而今年已經有很多關於包浩斯的展覽和紀念活動,相關的論文以及書籍更是汗牛充棟。這次又有啥新鮮的?
  這次柏林的展覽,由包浩斯的三個分支合作舉辦,今年11月,還將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覽。展覽包括了經典的包浩斯作品——從馬策爾布羅威爾(Marcel Breuer)的金屬傢俱,到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的繪畫以及在蘇富比拍出36.1萬美元的破紀錄價格的瑪麗安妮布蘭德(Marianne Brandt)的茶壺。
  (並不那麼)清晰的概念
  很多人對於包浩斯代表了什麼有自己清晰的見解,但那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包浩斯柏林分部校長Annemarie Jaeggi說,我們想向大家展示它在不同時期吸收了不同的概念併發展出不同的形態。
  這個(並不那麼)“清晰的關於包浩斯的概念屬於1926年至1928年的時期,當時校舍剛搬遷到德紹。這一由葛羅培斯親自設計的建築是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典範,其形象也在此後成為了包浩斯的標誌。而其教師隊伍中囊括了很多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瓦西裡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還有保羅克利(Paul Klee);拜耶教繪畫,布羅威爾教傢俱設計,拉斯洛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Nagy)教工業設計,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教表演,京塔施托爾茨(Gunta Stlzl)教紡織,而葛羅培斯親自教授建築。葛羅培斯設計的冰川般優雅的校舍裡裝滿了布羅威爾的閃閃發光的玻璃以及金屬傢俱,並形成了無法磨滅的包浩斯風格,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種風格迅速與現代風格密不可分了。
  德紹時期技術層面的絢爛華麗雖然很誘人,但只是包浩斯的一個篇章,正如Jaeggi博士指出的那樣。包浩斯在威瑪的早年時期因葛羅培斯和教師約翰內斯伊滕(Johannes Itten)之間的權力鬥爭而蒙上了陰雲,後者是後來非常流行的拜火教成員,對於本能的、精神上的發展創造力的方法非常著迷。學校的第一份宣言的封面上是利奧尼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的一個古教堂的木刻作品,當時很多學生的作品具有原始的風格。柏林展覽中的一件重要作品是布羅威爾在1921年草草砍出來的非洲木椅,還有施托爾茨手工編織的坐席。他們倆都是威瑪時期包浩斯的學生,而在德紹時期他們成了老師。

布羅威爾1926年設計的俱樂部椅

直到1923年,伊滕離開包浩斯,其繼任者莫霍利-納吉抵達,包浩斯學校才將自己重塑為一所現代主義的聖地。莫霍利-納吉對於結構主義的興趣點燃了教師及學生們創作的烈火,他們以藝術和技術:新的統一作為口號,並開始計畫著搬到德紹。葛羅培斯在到德紹2年後退休。此次在柏林的回顧展還向大家展示了新的校長——共產主義建築師漢斯邁耶(Hannes Meyer)如何採用一種更為實用的哲學,鼓勵學生為大眾做設計。在傢俱工作坊裡,金屬和玻璃被膠合板代替,口號也變為流行需要代替奢華
  包浩斯人  散落世界
  2年後,密斯凡德羅代替了邁耶。儘管在任校長期間密斯凡德羅得花費很多時間與當地的納粹搞好關係,他還是把自己關於現代建築的思想灌輸給了學校。此次柏林展覽以1932年一位學生山脅巌(Iwao Yamawaki)的蒙太奇作品為結束,展示了納粹踐踏包浩斯校舍的圖像。
  1933年學校關閉後,包浩斯人紛紛逃離德國,記錄與講述包浩斯歷史的戰鬥開始了。葛羅培斯佔據了上風。作為哈佛大學的教授,他向幾代美國建築師灌輸了他對於包浩斯的看法以及對於相關事件的視角,並於1938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包浩斯展覽中更廣泛地傳播了自己的思想。而曾追隨他的同事也紛紛做著同樣的事情,布羅威爾在哈佛,阿爾伯斯在黑山學院然後是耶魯,密斯在伊利諾伊科技學院,莫霍利-納吉在芝加哥的新包浩斯。
  而那些留在歐洲的包浩斯人多半沒有那麼幸運,其中很多在二戰中及二戰後不久死去。布蘭德和邁耶等人則逐漸隱沒於蘇聯的統治下,他們的設計思想被批判為腐朽墮落的。直到1960年代晚期,當東德以及其他共產主義國家重新開始認識到包浩斯的價值,大部分包浩斯人都已經退休或去世了。他們沒有機會說出他們自己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葛羅培斯的描述直到現在都是最持久和流行的故事。
  1996年包浩斯在威瑪和德紹的校舍被列入世界遺產保護名錄。

康丁斯基作於1924年的無題作品




國立包浩斯學校(國立建築學院)(德文:Staatliches Bauhaus 1919年至1933年),
通常簡稱包浩斯(Bauhaus),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
 Bauhaus是德文 Bau-Haus 組成,Bau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
由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 Walter Gropius,在1919年時創立於德國威瑪(Weimar)
他初期建校的目的是以通過建立一 所藝術與設計學院,達到他個人進行微型社會試驗的目的。
1919年開辦包浩斯時, Gropius年僅三十六歲,但他當時已經是德國、乃至世界各國所公認為
第一流的建築家 了。 由於他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徵召入伍,目賭戰爭機器的殘忍和可
怕,所 以他在建立包浩斯的時候,充滿了要建立一個非機械化的、比較人格化的、追求中世紀
行會的友好合作精神的微型社會。 Gropius1919年,擔任 Weimar(韋瑪)市立美術院
市立工藝學校校長,後來合併 二校更名為:包浩斯

學校經歷了三個時期:
1919~1925 Weimar 魏瑪時期:
1919Weimar 成為戰後德國的新首都,於是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魏瑪共和國
  Thuringia政府剛剛成立,還沒有正式成立稅收體系,也無資金撥給 學校進行日常運作,
所以教學經費嚴重不足,設備也匱乏,使 Gropius不得不奔走於學校與政府之間,催促政府提供
足夠的資金及教學設備。除此之外,Bauhaus 也面臨著來自意識形態、居民鄰里、社區集體、
政府機構各個方面的攻擊,尤其是來自 右傾的社會力量,攻擊包浩斯的左傾社會教育內容和體制。
起初Gropius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
德裔美籍表現主義畫家Lyonel Feininger
瑞士畫家Johannes Itten
德國雕刻家Gerhard Marcks
Gropius本身共四人組成教職員陣容,直到後來才陸續有
Josef Albers(自1920年起)/ Paul Klee(自1921年起)
Wassily Kandinsky(自1922年起)/ Oskar Schlemmer(自1921年起)的加入。
Bauhaus的目的是成為結合建築、工藝、藝術的學校,因此基本上是以藝術家、工藝家
為中心所建構的工作坊(Werkstätten)形式教學。在前工業時期產品的引導下,
開始嘗試將羅馬式設計風格轉化並結合現代組構方式操作。
由於魏瑪時期的任教教師與魏瑪共和有相當的關係,因此對Bauhaus表示讚揚的人,
往往被視為是左派或國際主義人士,也因此剛開始時右派政府一直抱持著反對包浩斯的態度。
 19242Thüringen議會選舉後政治形勢轉變,左派的執政黨相較於右派DVP黨,
少了百分之五十的席位,政治局勢丕變。在這種局勢下,其他城市建議Bauhaus
老師及學生們換一個新的地方,讓學校繼續運作,再加Thüringen上政府亦感受到財政與
政治上的現實壓力,最後魏瑪的包浩斯終於在1925年時結束運作,並搬到Dessau 
 


1925~1932 Dessau 德紹時期
1925包豪斯遷校至德紹(Dessau)。此時期可謂包豪斯發展重要的轉折點。
為了建立起現代設計理論基礎與介紹現代美學思想與成就,Gropius與那基擔任編輯,
聘請包豪斯教授與具領導地位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共同撰寫,出版了一套規模宏大的設計理論叢書
包豪斯叢書(Bauhaus Books)”
1926124,由Gropius親自設計的Dessau校舍全面落成,延續法古斯工廠的設計理念,
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採光面積,各構造的靈活運用,各立面皆有獨自造形特色的律動感
校舍簡潔卻又整合多功能,表現了嶄新的建築空間觀念,成為Gropius不朽的建築宣言
較特別的是全體師生皆參與建築過程,集會廳、金屬管家具、室內裝飾均由師生設計。
同時Gropius設計的Bauhaus教員宿舍Meisterhäuser,以住宅手法操作,將建築示範性地結合
表達了住宅創作發展意向,第一批以新鋼管材料設計的家具在此設置,這些家具由Marcel Breuer,
Mart Stam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設計--第一個懸臂椅(Freischwinger)
並開始以工廠實習作團體操作。
1927,在教學基礎成熟、新校舍的建築參與經驗,以及德紹市議會委託的建築案等背景,
Gropius順水推舟成立了建築系,並聘請瑞士建築師Hannes Meyer擔任第一任系主任,
完成了Gropius成立Bauhaus的原始目標。
192841Gropius在為Bauhaus校務奮鬥了9年之後,辭去了領導人職務,
並推薦Hannes Meyer成為新的領導人。MeyerBauhaus的期望不只是以全民需求取代
奢華需求(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而且是密集地結合工廠一起操作。
Meyer的領導下,Bauhaus終於有了第一筆的盈收,然而Meyer的極左派、泛政治化與
反藝術立場,使他開始與教職員、Dessau政府的關係惡化,布魯耶、拜耶、那基相繼辭職。
他更積極鼓吹學生參與政治活動、宣揚共產主義思想。這種將政治帶進教學的舉動,
特別是與Dessau政府相左的政治立場,終始包豪斯的社會地位岌岌可危,19306月,
在政府與輿論的壓力下,Gropius逼迫Meyer辭去校長職務。
Gropius期待能有一位公正客觀、立場中立的人物來挽救包豪斯的聲譽,便邀請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手領導Bauhaus。上任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終止學校內所有
政治運動,並積極推動建築教育研究,才使教學逐漸上軌道,然其方向已轉變為機能主義
課程也與原先的大不相同。
1931納粹黨(NSDAP)Dessau大選獲勝,Bauhaus在納粹主義下被認定為非德國的
事物(包括共產主義的政治紀錄、被冠上猶太式的現代主義建築),而下令關閉學校,
 Mies van der Rohe193210月關閉德紹Bauhaus,帶領師生前往柏林。

1932~1933 Berlin-Steglitz 柏林時期
1932Bauhaus遷至Berlin-Steglitz,一處廢棄電話工廠繼續教學,此時基本上算是苟延
殘喘,經濟已陷入困境,僅由Bauhaus本身的設計專利費用、魏瑪政府答應支付至1935年的
經費和師生們的作品收入來支持教職員的薪資。
19331月,納粹政府取得國家政權,4月德國文化部下令關閉Bauhaus411師生被
蓋世太保強制驅離並佔領學校,Mies van der Rohe多方奔走交涉,仍不敵納粹的全面封殺。
 810Mies van der Rohe以經濟困難為由,宣布Bauhaus永久解散。
Bauhaus的主角,Josef AlbersGropiusLászló Moholy-Nagy
Mies van der Rohe之後流亡至美國,在美國黑山學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
有著重要的轉折點,讓這些Bauhaus的教師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與設計裡念。
尤其在建築領域,與產品-平面溝通設計,快速地建立Bauhaus的方法與理論。
Gropius1934前往英國短暫居住,1937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
Mies van der Rohe1937赴美,任教於伊利諾伊理工學院
László Moholy-Nagy  1937前往美國芝加哥,創立新包浩斯(new bauhaus)
即芝加哥設計學院(IIT Institute of Design,Chicago)前身。
Josef Albers被聘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黑山學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講授藝術
及耶魯大學教育平面設計。

 葛羅佩斯/包浩斯校舍/1926年/德國狄索
  
『教學』 

Bauhaus的目的是成為結合建築、工藝、與藝術的學校,按Gropius的理想,
現代設計教育必須結合藝術與技術,將藝術家、工匠與工業之間的界線抹除,方能提升德國的
工業水平,使得的Bauhaus教學在理論知識與實務技術同樣重視,基本上是以藝術家、工藝家
為中心所建構的工作坊(Werkstätten)形式教學,教師學生之間以師傅”(master)
技工”(journeyman)學徒”(apprentice)的中世紀行會(Medieval Guilds)用語
互相稱呼,倡導中世紀建造大教堂般,建築師、工匠與藝術家集體協調工作的精神。
在當時並沒有一位藝術家或工匠是理論與技術兼具的,因此包豪斯在前幾年都採『雙軌教學』制
由教導藝術形式、色彩、繪畫的形態教師”(Form meister)與傳授技術、手工藝、材料的
技術教師”(Handwerks meister)共同教授。然而看似有道理的製度實際執行上卻是
困難重重,形態教師的教學影響力常大於技術教師,兩種教師所受教育的不同、教學方向
我行我素與薪資待遇差別等問題,使得Bauhaus有很長一段時間處在兩派教職員分裂的情況
一直要到1925,有了第一屆理論技術兼備的畢業生留下擔任教師,才結束了雙軌教學。
新生在進入必需接受6個月的基礎課程預備教育,以解決初期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的問題
(有來自各國的菁英留學生與戰後德國湧現的新勞動階層,年齡遍布19歲至40歲),
通過訓練後依據所長被分配到不同的實習工廠中,接受3年的工作坊專業教育,結業合格者授以
技工證書”(journey diploma),可選擇就職或繼續攻讀建築師專業教育,
參與不設年限的實習與高等養成訓練,經考查成績滿意後才能授以包浩斯文憑
一般需時45年。

『課程與師資』 
 Bauhaus 課程分兩部份,一為準備課程半年,二為型態理論與工廠 ,實習共計三年。
、工作教育:
----雕刻工廠               玻璃--玻璃工廠 
----木工廠                  色彩--壁畫工廠 
金屬--金屬工廠              紡織--紡織工廠
A.材料與工具教育 
B.
計算、測量、估計
、型態教育 
1.觀察--a.自然研究    b.材料分析 
2.
表現--a.幾何學      b.構成技術   c.設計及模型製作
3.
構成--a.空間理論    b.色彩理論   c.設計理論
印刷工藝
利奧尼·費寧格 (Lyonel Feininger)
玻璃繪畫
約瑟夫·阿伯斯 (Josef Albers), 約翰·伊登 (Johannes Itten)
金屬工藝
約翰·伊登 (Johannes Itten), 拉士羅·摩荷裡·那基 (Laszlo Moholy-Nagy)
家具細木工藝
織造工藝
喬治·莫奇 (Georg Muche)
攝影
瓦得·彼得漢斯 (Walter Peterhans)
壁畫工藝
奧斯卡·史雷梅爾 (Oskar Schlemmer)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舞台
修爾 (Schreyer), 奧斯卡·史雷梅爾 (Oskar Schlemmer)
書本裝訂工藝
保羅·克利 (Paul Klee)
陶藝
格哈德· 馬可斯 (Gerhard Marcks)
建築
沃爾特·格羅佩斯,密司··得羅
展示規劃
喬斯特·史密特 (Joost Schmidt)



Walter Gropius  - -  為一前衛建築工程師、思想家、教育家
Gropius 的思想裡,認為一個傑出的設計師必需同時是優秀的手工 藝匠,
必須了解每一種材料的特性,巧妙的加以應用,同時研究各種 藝術形式及設計原理,
他認為一座建築物或一件工業產品,均是採用 集體創作(team work)
依標準化(standardization)、量尺(modular )等現代方法進行合作方式完成設計案,
所以設計師和手工藝匠均有 不可磨滅的貢獻,包浩斯的建立及理論思想也在於此。
*伊騰(Itten)
Itten
當時所擔任的課程是基礎教育(foundation course),包 括基本設計、構成、
設計基礎、、、等課程,在實際的教學上 Itten 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a、自由解放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天賦的藝術才能。

b、幫助學生了解材料、材質的構成,並利用實習課程來實際感受。

c、為了讓學生在將來做一個藝術家,教授給學生作為造型藝術家所需的技術與基本原理。
Itten 十分重視體驗的教育,在造型教學上是以對照的方式作為 基礎,將一些不同的感覺
讓學生親自去體會、比較、會意其相異特性 Itten對材料與材質的質感教學特別用心,
一方面讓學生感受觸感 知覺,另一方面對材料也加以物理性的探討,
讓學生對材質知道如何去應用。

  莫荷里納吉(Moholy-Nagy)
Moholy-Nagy)
為繪畫、雕刻、構成、攝影、戲劇及設計 諸種部門的實際工作藝術家
1923-1928 年擔任基礎設計教育,他 Itten的教學方法,探討材料的四種型態--
表面感( faktur)、質感 (textur)、構造(struktur)、集群( haufung)等,他為了要證明他的
理論,做過許多有關自然界的各種材料,包括其構造、型態和空間的 關係,對於心理可能性
的實驗。他導啟了今天藝術家設計一種完全以 光譜為媒介的光的藝術作品,
他著名的作品「膠卷的色光藝術」等, 使抽象藝術變成科學化,並由科學的轉移,
研發藝術的另一種可能性 
阿爾柏(Joseph Albers)
Joseph Albers
採用紙張和卡紙做彫刻,刻成了種種的形狀 ,然後把他拉開,
檢討其紙質經由雕刻而產生不同結構韌度,使學生對於材料的性質及其結構,
可由直覺的判斷他的特性,Albers常常強 調經濟效果即以最小的努力及最經濟的物質,
以收最大的效果。從此 一造形觀念,其後且影響及於構成主義。
  康丁斯基(Kandinsky)
Kandinsky
他純粹是一個畫家,深信研究與分析。色彩檢 討與視覺分析,
使得包浩斯課程顯得非常特出,且富學術價值,康丁 斯基給人的兩種印象,一是表現性的,
一是數學性的,他對符號 ( 、線、面) 的仔細分解,幫助學生生動的去感覺這些符號的潛力,
對基本的造型元素的追求,顯示個人的哲學氣質,對純粹性、原始性 、元素性的生命熱誠,
這是他受神祕主義的影響。 康丁斯基擔任視覺分析課程,他說視覺分析的課程是要訓練我們
的眼睛,看到物象的印象,使之看成「絕緣」(to isolate)要素,
即抽象要素(to abstract elements),然後經驗他的力量,感覺生命,
這樣才能使我們徹底的接受何謂視覺藝術的意義。
克利(Paul Klee)
Paul Klee
的哲學是闡明自然的可視世界而非永恆,克利的哲 -- 新視覺,
在新教育的課程中,不但成為葛羅佩斯的包浩斯重要教 育方案,同時對現代畫家之於形的觀念
也產生革命性的改變,對克利而言,變位和變形式近代生活經驗的本質,他深信藝術不久的將來
將必完全脫離學院派的模仿自然外表,而是以有限制的訴說及分析呈 現。
克利探討形的根源,作為他藝術的基礎,這是他對宇宙定律的信 念,研究自然而不是模仿,
是去了解他生長的每一部份的機能。 克利的藝術理論以造型基本元素:線、明暗、色彩為出發點。
藝術上的訓練主要藉從建築和其基本原則裡,使形的意識更為深刻,克 利的課程以建構性的思考
為重點,他認為畫家就像工程師一樣,必須將他的結構擁有「負荷力」,形式上的元素必須平衡,
直到整體達到一種穩定狀態。

『風格』 
由於包浩斯學校對於現代建築學的深遠影響,今日的包浩斯早已不單是指學校,
而是其倡導的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
包浩斯風格最突出的一個思想,就是「形式源於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簡單地說,便是建築物及各組成部份的設計均以功能為原則,以乾淨線條取代沒有實際用途的
雕琢裝飾,力求以建築物的形式忠實地表達它的用途。
除了建築領域之外,包浩斯在藝術、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現代戲劇、現代美術
等領域上的發展都具有顯著的影響。

資料來源:http://lavie719.pixnet.net/blog/post/24809046